发布时间:2025-09-14
北京市常住老年人突破500万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514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常住人口的23.5%。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构建首善标准的北京养老服务新体系。
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中表示,近年来,北京市聚焦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积极构建机构、居家、旅居衔接补充的服务格局,全面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供给,持续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备案养老机构608家,床位10.9万张。系统布局105家区域养老中心、300多家养老照料中心和15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面向广大活力老年人推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促进银发经济向多元业态发展。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累计为4.3万名家属、保姆等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3.4万老年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分级分层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开发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制定出台34项地方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创新完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源头监管、过程监管和监管结果运用,提高数智监管水平,提升监管的规范性、精准性。
今后,北京市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系统全面、协调贯通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专业普惠、可感易及的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权责适配、动态全息的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知老乐老、养为结合的社会参与体系,努力挖掘老龄社会的发展活力与机遇,不断满足全市老年人日趋多元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三大专项报告呈现养老服务行业广阔前景
本次四季青论坛集中发布《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和《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持续发展、区域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均衡、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等特点。北京老龄工作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在提升老年社会保障水平、强化“老老人”服务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化京津冀为老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精准捕捉北京银发群体消费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需对接适配”的银发经济良性发展新格局,北京养老行业协会联合民生智库、量子之歌集团,聚焦老年食品、居家助老、适老化改造、机构养老等8类项目,从“需求规模、消费偏好、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四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发布《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老年食品、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的需求最为突出。该报告还提出将老年需求转化为银发消费的具体建议,以需求重塑“银发新生活”内涵。
为全面剖析北京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和潜力赛道,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联合专业机构,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发布《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市老龄产业有着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优势强等优势,养老金融、医养结合、老年文旅、养老科技等产业细分赛道潜力巨大。为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报告提出了完善产业发展总体设计、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加快推进细分赛道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养老产业升级
近年来,北京市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积极推动老龄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为养老服务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论坛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北京养老科技发展报告》。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围绕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社交活动、安全保障等老年人核心需求领域开展深入调研,提出智能辅具、认知障碍照护、情感陪伴、老年数据权益保护、智慧康养旅行、远程医疗与照护等十个科技赋能养老、智慧改变生活的主流场景趋势。同时,针对老年人在居家照护、出行等方面等痛点难点问题,论坛邀请多家养老科技企业发布创新产品,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前沿科技的新选择。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