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11
想一想,你的晚年要在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No. 1 Social Welfare Home)度过吗?你不会要花833.3年才会进去的唯一原因是,在等候名单上排在你前面的那些人会比你“走得更早”。此时此刻,正有1万人想要进入这家福利院,而每年可供应的床位平均只有12个。正如伦敦《每日电讯报》(London s Telegraph)所报道的,就连神话中活了九百多年的玛士撒拉(Methuselah)怕是也很难排上号。
眼下,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最好的商机是什么?作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在未来几年为老年人建设和经营各种养老设施。
毕竟,中国目前的老龄化问题正日趋严重。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1.94亿人的年龄超过60岁,现在这个数字大概是在2亿人。据官方预测,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8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引用《中国日报》的话说,中国“将迎来世界各国中最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需要为老人们提供养老条件。2012年,全中国的养老院只能接纳2.1%的老年人,而西方国家的这个数字通常在5%到7%之间。中国的这个比例偏低,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个“百善孝为先”的社会里,许多老年人是和子女住在一起。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在生活安排方式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在中国城市地区,三代同堂的家庭正成为历史。国家媒体称之为“养老院现象”,不过中国也在尝试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辅助看护设施和退休社区。此外,不要对临终关怀医院正变得司空见惯而感到惊讶。这些日子以来,不断有中国人前往美国对临终关怀医院进行参观考察,以学习经验。
就像在过去35年来中国大多数其他重大变革一样,中国的养老改革同样是由政府牵头,只不过这次是在幕后。政府制定了所谓的“九七三”政策——90%的老人住家养老,7%由政府负责养老,3%由私立养老院接纳,但这与其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描绘,倒不如说是眼前现实情况的写照。
在养老问题上,值得关注的一各方面是民间投资者已经贡献了多少力量。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冯占联(Zhan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