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入会 中文/ EN
线上申请 线下申请
行业快讯

Notification announcement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讯

北京:深化改革 探索养老服务“北京方案”

发布时间:2025-10-09

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有了更加精准的老龄政策,“00后”科班生加入了养老服务业,一个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开在“家门口”……这些年,北京养老服务的变化肉眼可见,心中可感。
从精准施策、人才储备到设施布局,都是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常住老年人514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常住人口的23.5%。北京市民政局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养老政策更精准、养老队伍更专业、养老格局更多元、养老生态更阳光、养老模式更智慧,全面构建首善标准的北京养老服务新体系。


政策精准“滴灌”
近年来,北京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时,政策导向呈现出从广覆盖到精准化的显著转变。早期政策以基础养老设施建设、高龄津贴发放等普惠性措施为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随着老年人口结构多元化,政策开始向差异化服务升级。
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提出六方面二十条措施,把更多资源向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聚焦,强化“老老人”服务保障;出台《关于促进北京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加大覆盖养老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质量;制定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加快发展市民身边的养老服务设施,定向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
在提升老年社会保障水平上,2024年,北京市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健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129万余老年人参保“北京普惠健康保”,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早已开始了护理保险的探索。例如,石景山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已经覆盖43万人,为5541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支持。
北京市民政局还持续推动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围绕居家社区机构全场景、助餐助医助洁全门类、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制定出台34项地方标准,并将各类标准中的安全、质量规范融入养老机构日常检查清单,充分运用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同时,打造了养老服务的“四季青”品牌,全面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23年以来,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连续举办三届,已经成为养老领域“政策发布的主阵地、行业交流的新高地、协同创新的实践场”。

服务专业规范
东城区西花市南里东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张健毕业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21年来到北京,加入了养老行业。如今,她已经是一位“00后”驿站站长,带领着另外三名成员,将小小驿站办得风生水起。
驿站里助餐、助浴、助洁、心理慰藉、上门巡视探访等基本服务一应俱全,还会定期开展老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甚至覆盖家政服务、医养结合等多元功能,托起了周边社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团队里的小伙伴年纪都相仿,其中有两位也是‘00后’。”张健说,“驿站实行‘三级联动’值班制度,电话24小时畅通,遇紧急情况10分钟就能抵达老人家中。”
经过持续培育和发展,北京市养老服务从业者超3.6万人。越来越多像张健这样,既精于一线照护,又兼具管理潜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涌入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为老龄服务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为加快建设一支储备充足、职业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社会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统筹实施增量扩容、提质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劳动力输入对接机制,分类分层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并组织开展首届北京市“最美养老护理员”宣传活动,评选出首批45名金牌护理员、108名银牌护理员,提升全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

格局多元互补
聚焦养老服务的多元需求,北京市积极构建机构、居家、旅居衔接补充的服务格局,强化机构养老专业的支撑作用,巩固居家社区养老的基础作用,并大力发展旅居养老。
截至目前,北京市备案养老机构达到608家,床位10.9万张。其中,73%的养老机构获评星级资格,72%的床位具备专业护理功能,所有机构均可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
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北京市不断加快服务网络的体系化建设和提升养老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区级层面建成13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推广、行业监管指导作用;街乡层面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全市71个街道、34个乡镇,已经成为辖区内188万老年人获取综合养老服务的首选;村(社区)层面建成运营917个农村邻里互助点与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按需灵活设置日间照料、养老助餐、助洁助急、巡视探访等功能。今年,北京市民政局继续在老龄化程度高的街乡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城区街道全覆盖。
2024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还大力推动各地行业协会搭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服务平台,吸纳国内11个省市155家优质康养企业入驻,为有需求的活力老年人提供更多样、更可靠的旅居养老服务。
此外,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北京市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累计为4.3万名家属、保姆等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3.4万老年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老人”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建立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机制,加大老年护理中心、康复护理床位等建设力度,系统提升老年人慢病管理、急病救治、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生态阳光透明
阳光透明的养老生态,是北京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500多万老年人的热切期盼。北京市民政局从“源头、过程、结果”全链条发力,打造完善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
在源头监管上,建立了养老机构备案管理系统,协同多部门共享备案数据,实现一口受理、联动审核、源头管理;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合规手册》《养老机构安全风险隐患管控清单》,引导养老机构知规范、守底线;制定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推行养老服务制式合同网签基本全覆盖,从源头上防范大额预付费等风险,保障老年人资金安全。
在过程监管上,构建起“风险+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社会监督机制,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在线展示机构收费价格、信用信息、星评结果,实时呈现、动态更新养老机构的“异常值”与“健康度”,提升监管的规范性、精准性。
北京市民政局十分注重监管结果运用,推动行政检查和执法处罚有机结合,制定养老领域行政执法工作指引,将执法结果与星级评定、补贴发放相关联,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加速智慧赋能
北京市民政局积极推动老龄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为养老服务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开发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资源。2023年6月上线至今,小程序累计访问量超5600万人次。
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围绕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社交活动、安全保障等老年人核心需求领域开展深入调研,提出智能辅具、认知障碍照护、情感陪伴、老年数据权益保护、智慧康养旅行、远程医疗与照护等十个科技赋能养老、智慧改变生活的主流场景趋势。例如,在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现有92家互联网医院、292家医疗机构可以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激活“银发力量”
2025年5月,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首都“银龄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引导老年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迈出的重要一步。
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各区民政部门、涉老社会组织要结合实际,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建立供需对接机制,畅通老年人参与渠道,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伍,重点开展助力平安北京“银龄行动”、共建首都文明“银龄行动”、推动科技创新“银龄行动”、增进民生福祉“银龄行动”。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年底,各领域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服务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到2026年,“银龄行动”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长期开展的老年志愿服务项目;到2028年,“银龄行动”机制更加健全、制度更加完备、管理更加规范,成为首都老年人社会参与、老有所为的重要品牌。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养老服务承载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渠道。未来,北京市将积极回应500多万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系统全面、协调贯通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专业普惠、可感易及的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权责适配、动态全息的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知老乐老、养为结合的社会参与体系,将“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来源:(《北京日报》)